2010年习近平提出“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这是对政府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在我看来,我们校园里应该提出“努力克服不良学风,积极倡导优良学风”的要求。
我们的学术环境确实亟待净化。从学者到政府官员再到影视明星,从李启铭到陈国麒再到黄庆,这些真实的案例已经有力的向我们诠释着“诚实守信”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弱化,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浮夸之风”“趋利之势”。“近日,一份对892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82.74%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8月31日《中国青年报》)从高考作弊到大学生考试作弊,从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到学生、教师的学术论文现象,从‘王铭铭剽窃事件’到‘对判决不满,400多人给法院写信的学术抄袭事件’┄┄一系列现象表明,考试作弊、学术抄袭在中国已是十分严重的现象。”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法治的不断完善,何以成为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呢?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唐宋时期尚有颇多的真正的学术“大家”和文人,即使在中国抗日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文革之前的恶劣环境下,也罕有学术抄袭这等丑闻。为何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却频发学术抄袭事件呢?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历史唯物主义观。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胜过对精神利益的崇拜,很少会再有“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典范了。如果真的有这种存在,那么也会被那些“文人”所耻笑。相反,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受各种社会的周围的环境影响,不再以真正的学术研究与成果为追求,而是不惜一切的“拼家庭、拼金钱、拼关系”,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第二,道德底线的沦陷促使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断走向“滑坡路”。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主要的是“诚实守信”原则的动摇,这种现象产生于“重术轻道”价值观念。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忠心搞学术、潜心搞研究,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走捷径、投机取巧。因此,他们的心思并没有放在学习上,而是浪费在走关系等不良行为中,导致人们的知识储量有限,所以这里当然会滋生大量的“抄袭门”事件。
第三,网络资源泛滥,但是缺少有效的监管。这里有两方面需要说明,一方面,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学术资源的网站也不断的增多,包括核心的期刊以及各种形式的论文等。这些琳琅满目的网络学术资源是信手拈来,而且其资源储量更是惊人。这些资料本来是为学者提供参考和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的“营养品”,却被“昧良心”的学者当做抄袭的“蓝本”,对这种现象缺少相应的监管措施;另一方面,网络学术资源之外的其他资源也是呈泛滥状态,而且种类繁多,有精华也有糟粕。其虽不能为抄袭者提供直接的抄袭资料,却占据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量宝贵时间,使得人们将大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里,而没有时间去阅读一些能增加自己知识涵养的经典著作。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图书馆常年累月看书时在水泥地上留下的两个脚印的故事,以及我自己亲身接触过的值得学习和尊敬的长者和老师,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看书和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在电脑或者电视机面前花很多时间看电影或电视剧或者是其他糟粕的东西。
第四,法律、法规对学术抄袭监管缺位。与美国英国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在惩治学术抄袭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国家在诸如《考试法》、《防作弊法》等中明确的规定了学术抄袭的处罚措施及手段。而我国才刚刚起草了《考试法》的草案,在其他法律中关于管制学术抄袭的条文也是寥寥无几,而且在发生学术抄袭现象之后的执行力度也不到位。
第五,政策上的漏洞。首先,学校政策的高压。一方面,就拿法律专业来论述,如所周知,当前的法学博士研究生如果想毕业,一般需要发表至少两篇核心期刊的文章。但是,国内的核心期刊的数量以及核心期刊每年的论文承载量与全国所有法律专业院校的老师与学生的需求量之间形成供求非常紧张的关系,这样就会出现一些人通过各种手段发表“抄袭”的文章。另一方面,学生想写好文章又必须有引用,这种现象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学生独立思考是好事情啊,在阅读大量书籍后自然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观点,在不引用的情况下“肚子里有货”,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写文章,却被认为是“满口胡言”。在人类社会刚开始没有可提供的资料的情况下,像意大利著名学者贝卡利亚这些独创作品的“大家”是怎样产生的呢?其次,在独立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社会政策的支持也略显苍白。换句话说,在学校中,很多学生的目的并不是学习,甚至包括家长都这样认为,为了在学校里得到所谓的“锻炼”和“提升能力”而参加各种学生会和社团。与此同时,在每次新生入学时都会出现“班长热”的现象。这些事情不仅占据了学生们的大量时间,并足可以使一个学生焦头烂额,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时间专心搞学术研究了。前一段时间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班里竟然很多学生都竞选班长的职务,记者采访之后才了解,这些学生都想“当官”过过“官瘾”,学生不再集中精力学习而是先学走社会的一套。因此,如何提高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人的综合素质须被提上日程。
以上的种种原因,是笔者认为导致学术抄袭现象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除了这些原因之外肯定尚存在其他原因,篇幅有限,不再赘述。但是,我们现在的重中之重是竭尽全力来解决这些已经显而易见的主要原因。
首先,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注重高尚道德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培养要从早开始,即从孩子小时候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正确引导,如尊敬师长、拾金不昧等。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尤其应着重培养孩子的诚实守信的品格。古今中外,诚信被视为各个领域的“根”与“本”,当然包括学术研究领域。在学术研究的生涯,诚信应该被放置在首要位置,其次才是潜心治学。从小正确引导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孩子懂得他们所追求的是真理,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兴趣和喜好,而不仅仅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和追求,以真正实现其在社会中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使人们懂得“淡薄名利”,追逐梦想。
其次,伴随诚实守信而来的,应该是读书学习的氛围,这种氛围来自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创造和努力,而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单独的职责。人们不应将人生有限而且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上网、电视剧、杂七杂八的杂志上面,相反应该多用在学习和思考上面。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寸光阴一寸今,寸金难买寸光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每天看电视超过3个小时的人必定将是碌碌无为之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间的宝贵。换句话说,人们平时应注重知识的积累,“活到老,学到老”所体现的精神一样。在各方的努力下,应将学校这个学习的“天堂”修建成真正的学习乐园,使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杨帆远航。而不是每天为了名利而奔走呼嚎,使人们身心俱疲,真是这样的话,人们还能有心思专心学习吗?
第三,培养大学生合理分配时间、甄别网络资源优劣的能力。现在的网络资源让人眼花缭乱,大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时间和网络来汲取最大量的有用信息,将是个人能力和意志力以及全社会的努力的结合。净化网络环境不容置疑,那些黄色影视期刊以及关于不良生活习惯的信息,如吸毒、暴力的资源应该由网站及相关的部门配合以有效的打击和取缔。另外,我发现现在的诸如MSN及QQ这种聊天工具甚是发达和普及,很多学生使用电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聊天,而不是搞学问。与此同时,网上的其他一些资源不但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而且歪曲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内心价值取向,这是一种精神的毒品,让人无法自拔。对于这种现象,只有通过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来遏制。
第四,为了鼓励原创,笔者认为,在论文或者文章提交时,应该让作者在“原创承诺书”上签字或盖章。这与英美国家的证人签字制度异曲同工,使签字人从心里上产生不敢“抄袭”的恐惧,即从外部强制来治理学术抄袭。与此同时,应培养人们原创作品的敬畏和信仰,内外结合。另外,对现在的“原创承诺书”加以完善和修改,即并不是笼统的表达由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是应该在相应的法律、法规确立之后,明确说明应该承担的具体的责任,这样的预防及威吓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第五,应完善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的对学术抄袭加以规制。现行的有效的法律中,对于能应用于抄袭的法律无非就是知识产权法中的《著作权法》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以及刑法第217条的侵犯著作权的犯罪。但是,刑法第217条明确将该罪的主观要件规定为“以营利为目的”,也就是说,在行为人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学术论文,而不具有营利的目的的时候,是不适用该条规定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学术抄袭泛滥的现象,应该充分发挥刑法保障的机能。与此同时,相应的部门应该出台专门惩治、管理关于学术抄袭的法律,如《考试法》、《防作弊法》、《反抄袭法》等。
第六,学校及社会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制造一种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而不是取而代之的各种“高压政策”及“紧张”的资源来打压真正的学术科研成果,否则会使一些人产生真正的学问在这个社会立不住脚的错误观念,因此走上投机取巧的道路。与此同时,现在的论文检测反抄袭系统也存在缺陷。机器就是机器,它们有精确、不偏不倚的优点的同时,也有僵硬的一面,即它们是根据文句及段落的相似度来评分的,相反“人”却是灵活的、主观能动的。换句话说,有些人的“反检测”的能力很强,他们通过文句与段落的转换来逃避机器的检测,但是他们所写的东西却全部来自于他人的原创作品。因此,本人认为,在进行机器的检测之后,应由掌握大量专业资料的老师进行第二次复查,以免使有些通过玩弄语言技巧而“蒙混过关”的人通过检测。
总而言之,“抄袭”现象的严重,往小了说是个人素质低下,往大了说则是社会和人类的悲哀,而且,这也是我们必须加以纠正的现象。最后,净化学术环境,扭转学术不正之风,是当代社会的急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