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学风典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风典范 · 正文

学风典范

学术诚信需要全社会的诚信
来源:理论化学研究所 战久宇 发布日期:2012/05/23 点击量:

“诚信是立人之本”,一个人要是不讲诚信,他将被人们所唾弃。然而,近年来频频出现一些知名教授、学者的剽窃、造假现象。这不禁令人汗颜:受过如此高等教育的人怎么会做出这种不诚信的事情来。

尤其在我国,近年来这种事情最是频频发生。在互联网上输入“学术造假”,或者“学术不端”的关键字,就会出现很多关于这类事情的介绍。这种事情影响到全国科研领域的信任危机。外国媒体也纷纷进行报到,例如美国媒体称:中国科研将因学术剽窃而止步。先不论美国的这种观点是不是正确,单单这些关于学术造假的介绍就将使中国人在外国人的心中变得不诚信,靠不住;让他们处处都得防着咱们中国人;中国人在外国活动会有很多掣肘的地方。如果美国媒体的观点很有预见性,那件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那么我国的科技进步将成为天方夜谭。可见学术剽窃的影响是多么恶劣,多么深远。

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我国的政府和相关科研机构做出了不少努力。首先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严惩那些被发现有过学术不端行为的人,无论是博士后,教授,哪怕是院士。一旦发现学术造假,不但现在的职称没有了,待遇没有了,有的甚至还要赔款给被剽窃者。最严重的是他的不诚信将被全国的人知道,这使得这个人很难再在这个熟悉的领域有所作为。真可谓“一次学术造假,一辈子难翻身”。其次是从青年入手,对于毕业的学生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其实质就是检测是否有学术剽窃行为。虽说这种软件还不够完善,可是已经显示出国家下大力度整治学术不端行为。最后还进行这种系统的学风道德建设的系统性教育,使我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后果;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远离这种行为,成为讲诚信的科学工作者。

然而,我认为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些措施。这些做法只是利用高压来使得科研工作者们不得不去避开它,并不是真的从心里主动地去远离它。也就是说,这些政策并不能真正的使一个科学工作者们因为认为学术不端行为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而去主动地鄙视它,远离它,不去做它,哪怕有再大的利益。

我认为,真正的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追名逐利的社会大潮中,谁不想富有,谁不想出名。而富有的感觉是来自比你穷的人的对比,成名的原因是其他人的平凡。总有些人并不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自己的财富多于别人,而是通过使别人的财富减少来获得“富有”;总有些人并不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超过别人,而是通过贬低别人,将别人地位降低而使得自己“出名”。就像有的人学术剽窃并不是真的剽窃,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别人抢先一步发表了,后来却被查出学术剽窃,这样的人真的很冤枉。可是那位抢先发表文章的人他一出生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吗。“人之初,性本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时代某些人的行为,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个时代某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仅仅一味地谴责抄袭剽窃的伪学者,一味的鄙视这些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人,而不努力铲除其滋生的土壤,是不够的。抄袭剽窃事件在十年前就有揭露而至今不见成效反有燎原之势,就是明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没有一个适合的环境,怎能滋生出如此的毒瘤。仅仅提倡内部监督、自我监督是不够的,要改变它的环境。要想让一个地方不长蘑菇,必须把这个地方空气弄得干燥。

今天在街上听到一个小贩对另一个人说的话:“想要干起来(经营起来),需要的是诚信、质量。”“物以稀为贵”大家都知道吧,精明的商人能够认识到诚信的“作用”,这是因为现在社会真的太需要诚信了,它太稀缺了。诚信已成为难能可贵的品质,已成为商人们选择合作伙伴的标杆,而不是平淡无奇的、人人都有的、不需要强调的东西,真的让人很悲哀。

如此的社会环境怎么能使得学术界也纯洁如玉呢。所以,整治学术作风最根本的是改变人们的观念,培养全社会的人的诚信意识。而不是单单的整治学术界的几个害群之马,弄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