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基础坚实 名人名家齐集
吉林大学1952年建校伊始就设置了中文系,同年开设“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著名的老一代作家、学者杨振声、冯文炳 (废名)、汪馥泉等最早讲授该课程,其后著名诗人、学者张松如(公木)开始讲授中国当代文学。老一辈学人身跨创作与学术双重领域,从一开始就为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良好的治学风范。
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鲁迅研究、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影视文学研究。现有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人,博士生导师7人。齐集了刘中树、张福贵、王学谦、靳丛林、王俊秋、王桂妹、白杨等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刘中树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为为教育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并兼任全国毛泽东文艺研究会会长、吉林省文学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学术骨干张福贵教授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并兼任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中日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此外,王桂妹教授、白杨教授均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师德师风优良 业务素质过硬
多年来,以刘中树教授为带头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团队大力加强教师学术道德水平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为学科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助推力,创造了良好环境。
——强化思想教育和业务教育
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教育,使其成为具有职业道德良好、学风端正的教师。凡留校或来校任教的青年教师,都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岗前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教风学风、师德修养、外语强化、计算机应用、教育学和教学法等。
——稳定教师结构,发挥“传、帮、带”优势
强调“形成一个团队,不仅在一个群体的构造上,关键在于精神上的和谐”,中国现当代文学团队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好、队伍结构稳定,老教师是国内知名专家,均为博士生导师,他们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迅速成长:热心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并把自己的全部教案提供给他们;在青年教师读博士期间,主动多承担教学任务;支持青年教师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申报,帮助其论证或吸收为课题组成员,推举青年教师为课题负责人,申报国家、省部和学校项目;为青年教师或者研究生提供课题思路或资料;义务帮助修改待发表论文等。
——为青年教师争取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
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校内举办的与专业工作相关的教学、科研讲座,或到国内外知名大学中进行科研与教学的观摩学习。学院和教研室积极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在教学工作之余,青年教师还坚持学习性听课,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积极鼓励和为青年教师攻读学位创造条件
在吉林大学文学院的支持下,团队为每位攻读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资助学费2万元。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增加50%的奖励,使青年教师的博士学位比例和科研水平大幅度提高。
——鼓励青年教师到一流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前,已有4名教师分别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出站回到学校。
求真务实谋发展 学风严谨享佳誉
经过多年切实建设,铸就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科研团队求真务实、不作虚言的严谨学风,在“鲁迅研究”、“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研究”、“影视文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鲁迅研究和教学功底深厚
吉林大学的鲁迅研究和教学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在50年代建校初期,冯文炳(废名)先生就对鲁迅有过整体的讲授和研究,出版了《跟青年人谈鲁迅》等论著。承续冯文炳先生奠定的传统,刘柏青、刘中树老师一直把鲁迅研究和教学作为自己的学术重点。多年来,本方向一直有较稳定的科研教学队伍,刘中树、张福贵、靳丛林、王学谦教授等,在鲁迅研究和教学中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并确立了自己的特色。本专业先后有9位教师讲授过“鲁迅研究”选修课,出版了鲁迅研究论著10部。目前,1人担任鲁迅研究会副会长,1人担任学会理事,2人担任北京鲁迅博物馆与青岛大学“鲁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研究和教学影响广泛
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研究和教学为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国内学术界较早开拓的一个领域。以刘柏青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人以扎实的学风和独到的见解为这一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些年来,新一代学者张福贵、靳丛林等教授的研究成果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迄今为止,共出版学术著作11部,译著3部,译作5部,译文20篇。在《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张福贵的论文《意识的强化与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的再发展》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等转载,并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学术刊物上发表。本方向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鲁迅周作人与日本文化关系比较研究”(张福贵)、“竹内好的鲁迅研究”(靳丛林),及6项省部级相关项目。此外,还获得国际合作项目3项。中日报刊和学者数十次对本学科点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过评价和引用。现有2人担任中国中日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有所斩获
从1990年代刘中树教授主持了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现代小说与中外文化研究”开始,本团队教师系统的展开了此问题相对集中的研究。特别是年轻教师王桂妹教授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30余篇相关论文,有的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不断开拓
此方向是本学科近年来新拓展的研究方向。白杨副教授对香港文学的研究、王俊秋教授对海外华文女作家创作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思路,在《吉林大学学报》、《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等学术期刊及境外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白杨副教授在《文学评论》以及海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20余篇,还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有关台港文学的课题。2006年夏,吉林大学文学院承办了“第十四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现有1人担任世界华文学会副秘书长兼教学委员会主任,1人担任常务理事。
——影视剧研究优势突出
此方向是一个开始研究比较早的方向。从80年初开始,在老教师退休以后,形成了以王俊秋、孔朝蓬为代表的新的研究群体。研究有两个侧重:当代历史题材影视剧研究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历史与现状专题研究。
多年来,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团队的成果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好评,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科研成果曾4次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并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奖”。
吉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团队,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将科研课题与教学相结合,在为我国培养中文高层次人才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在读博士生中有多人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业内高水平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专业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中1篇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4篇获“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指导的研究生中有16人成为博士生导师。
相关附件
附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