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学风典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风典范 · 正文

学风典范

扎实推进 着眼全球 探索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记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优秀团队
来源:发展规划处 发布日期:2014/03/01 点击量:

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团队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过硬、学术传统优良、富于合作精神的优秀队伍,既有张文显这样的国家级法学名家,也不乏姚建宗、黄文艺等国内著名的中青年法学专家,以及杜宴林、刘红臻、李拥军、刘雪斌等国内知名的青年才俊。本团队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讲师9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以及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和支撑,有着良好的社会影响和学界影响。

科研精英汇聚 捷报美誉频传

本团队的学术带头人张文显教授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2006-2013年教育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法学学部召集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组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专家组法学组召集人,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在法学界以及学术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本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理学教材首席专家”、“建国60周年对新中国法学和法治建设最有贡献的60位法律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中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吉林省首批省管优秀专家”、长春市“优秀青年大学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当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

科研风气严谨 学术道德优良

长期以来,在张文显教授的带领下,本团队特别注重以教书育人、科研诚信和治学严谨为核心的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的开展和落实,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团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先后提出了“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范畴重构中国法学理论体系”、“以现代法的精神为核心推动中国法律制度创新”、“以权利本位为范式实现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等理论主张,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观念更新、方法变革和理论创造。2000年以来,本团队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部级和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获得科研经费数千万元;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一百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国家级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数十项,在法理学研究、权利问题、西方法哲学与部门法哲学研究、法治问题、法学教育问题等领域产出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本团队是国内唯一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的团队,并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法学部分)的调研、咨询和课题指南设计,并以课题为中心,培养了一大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论人才和实践精英,本团队已渐次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法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团队、人才培养团队、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服务团队。2002年、2007年,本团队所在的“法学理论”学科先后两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2007年,以本团队所在的法学理论学科为核心,先后组建了国家“985工程”建设吉林大学“法律与经济全球化”、“当代中国法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7年,本团队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3年,以本团队为主要协同单位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经过严格的遴选程序,成功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认定,正式成为国家“2011计划”——全国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探索多层次、立体化的学风建设路径

本团队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严谨、创新、诚信、自律的学术品格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学术品位和审美水平,努力营造起一个严谨而活泼的学术氛围。经过多年实践,本团队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学风建设路径。

——学风建设从本学科团队内部抓起

以科研诚信为学风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在高校科研与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没有良好的科研成果,便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团队把加强团队成员科研诚信作为开展学风建设实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团队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为依托,定期组织例会,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组织科研诚信考核,讨论并交流科学研究中的经验与心得。同时,有效组织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支具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内部逐渐形成了诚信科研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例如,团队成员在编写“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法理学>教学参考书》的过程中,不仅通过团队协作增强了教学参考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在团队内部展现出了相互监督、自我约束、自觉遵守的学术诚信风气。

——学风建设重点在于教学环节

将本学科团队的科研诚信作风带入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优秀的诚信学风。本团队以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法理学》为核心,以10门选修课和“生活中的法理论坛”、“学而思读书小组”、“每周法律论坛”等3类课外学术活动为辅助,应用“团队教学”、“生活场景教学”、“专题讲授”、“互动式教学”、“网络教学”、“社会调查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建立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全方位立体型高校法学理论课程体系,有效实现了教学相长、教研互促的良性循环。在教学过程中,在团队成员的率先垂范下,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不断提升对学术质量的自我要求,两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并在新老学生间形成了“老带新”学风传递的良好态势,在学院与学校获得了一致好评,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学术交流机制

在学术争鸣中汲取学术诚信的优秀成果,切实体验学术诚信带来的科研乐趣和成就感。为此,本团队组织了“当代法学名家讲座”、“海外学者讲座”、“法学学术圆桌”、“青年学者论坛”等多种学术活动,并开展了“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法学理论前沿博士生论坛”、“原典精读”、“硕士沙龙”、“西方法哲学前沿问题暑期讲习班”等硕士、博士研究生论坛。通过这些生动的学术活动,领略国内外法学名家、学术新秀的诚信严谨的治学品格。尤其要提到的是“全国法学理论博士生论坛”,本论坛以“以学术为本,主张平等参与、促进交流、砥砺学术、共同提高”为宗旨;以“贯彻学术民主、研究自由、鼓励创新、遵守宪法和法律”为工作原则,在法学理论博士研究生中建立了论坛秘书处,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学术活动,增进学术友谊,增强学术能力、感受学术诚信。此外,本团队所主办的刊物《法制与社会发展》不仅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交流平台,同时业已被打造成为科研能力培育和学术诚信建设的示范平台。自2004年改版为全国唯一的理论法学学术刊物以来,刊物的责任编辑主要由具有良好学术鉴赏力的法学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担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术诚信意识和学术评判能力。

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 培养全球化意识

此外,本团队成员还积极开展海内外学术交流,前往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著名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从事进修学习和学术研究等工作,与海内外同行保持着密切的经常性学术联系,并常规性地举办一系列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不断加深和扩大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在这些学术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的自身科研能力得到了拓展,学风素养得到了提升。同时,在举办学术活动的过程中,聘任学生作为学术助理和学术活动工作人员,例如,2008年,本团队组织承办了“第七届东亚法哲学大会”,来自中国大陆、日本、韩国、蒙古、美国、奥地利、意大利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学者260多人与会,法学理论专业的部分硕士生与博士生作为工作人员参与了会务工作,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全球化意识。

目前,本团队正按照《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学风建设方面的要求,继续坚持教育和治理相结合,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学术学风规范体系,既建立了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提出严格的学术学风要求和惩罚措施;也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机制,树立学风楷模,鼓励学术精品,建立并完善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已有的良好的学风建设成就很好的记录了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风建设优秀团队在学风建设上的辛苦和努力,放眼未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风建设优秀团队定能继往开来,谱写出更好、更强的学风建设新篇章。

相关附件

附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