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功能超分子组装体系”优秀团队以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柏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由杨柏、马於光、王悦、刘俊秋、吴立新、赵冰、崔占臣、孙俊奇、张皓、沈家骢等10余名教授组成。团队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 人、教育部 3 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 2 人、教育部优秀人才 6 人,沈家骢院士从学术方面对研究团队给予指导。研究团队曾于2009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2004年入选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首批优秀创新团队,2005年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被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列入首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两大优势助力 构建研究团队
团队的形成是在沈家骢院士的培养和指导下,经团队研究骨干和成员长期合作而自然形成的。1991年沈家骢院士开始组织开展超分子化学与物理方面的研究,并以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青年教师国内、国外两个研究基地等形式与德国和日本的相关研究小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造工作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目前这样一支研究团队。“光电功能超分子组装体系”优秀团队在形成过程中有两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人才的感召政策下,一批青年人从国外归来,志同道合,形成了研究群体的核心;二是近年来研究群体依托“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和“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技部、教育部和吉林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和工作条件得到迅速改善,使得研究团队能够在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下开展工作。
整合资源优势 勇担科研重任
研究团队以发展新型光学、光电超分子组装材料为目标,利用超分子构筑基元之间弱相互作用力调控其超分子聚集形态,构筑二维与三维多级有序结构,关注这些组装结构的光学和光电功能,同时注重发展上述超分子组装体系的组装方法和表征方法。围绕“光电功能超分子组装体系”这一研究方向,根据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开展了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研究团队承担了一批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任务,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子课题 6 项、国家高技术“863”项目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6 项;团队成员共计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在影响因子 3 以上的杂志发表论文 157 篇,在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影响因子 6 以上的刊物上发表论文 45 篇。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近五年发表的论文被SCI他引超过 3000 次;团队成员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团队特色鲜明 成员合作共进
团队的特色是拥有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具有光学和光电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的设计与组装,以具有自组装性质的分子设计合成为基础,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一些规律为指导,将组装与光学、光电功能紧密结合,以基础研究为主,并发展新型光学、光电超分子材料与器件。围绕超分子体系的组装与功能这一共同研究方向,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形成了一个既有研究内容的交叉合作、又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有特色的科学研究的研究团队。团队成员间的合作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效,如已共同署名发表影响因子3以上论文63篇,影响因子6以上论文15篇,分别占相应论文总数近三分之一。
科研氛围浓郁 文化建设先行
在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的同时,团队十分重视培养科研文化和学风建设,在科研和教学过程中,将学风与学术道德培养融入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过程中,对强化学术诚信意识,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保障学术自由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作用
在研究方向调整、重大项目申请、重要人才引进等方面听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在学术委员会会议的基础上,经常以通讯咨询的方式通报研究团队最新研究进展及重要事项,听取学术委员会委员的指导意见。
——发扬学术民主,弘扬科学精神,保证教授履行学术职责
以团队学术骨干为核心成立教授委员会,承担“治学科”、“治学术”和“治学风”的职责,严把学科发展关、学术质量关和学风道德关。建立民主管理与自主发展、自我完善机制,在科研方向凝练、科研平台建设、青年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重视规范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及实验记录,妥善保存原始数据
针对“化学”这门实验科学的特点,在科研教学过程中,把对实验记录的要求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实验记录务求详尽、忠实、不仅自己能一目了然,同行也能看得懂,能够使同行重复出当初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本科生实习结束、研究生毕业、离校时应在离校前把所有实验记录和其他科研资料上缴实验室保管和存档,不得随意处置或丢弃。通过对实验记录的规范要求,培养研究生对科研的精益求精、自我规范化管理的能力、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写作与归纳能力等基本素质。杜绝研究生毕业后其研究成果需要进行拓深研究时其他研究生无法看懂该实验记录,以及研究结果遭到质疑时无法提供有效的原始实验记录,对实验室和研究生本人均造成不良的影响的情况发生。
——充分重视对论文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科研课题立项之前要求对该领域进行充分调研,进行文献总结并作开题报告。撰写论文时,要求充分并实事求是地反映前人的科学贡献,不得故意错引和漏引前人的研究结果,引用前人著作中的文字和图表时,必须注明其来源和出处。在发表论文时应自觉充分反映参与研究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的贡献,任何研究成果在投稿之前,按学术界惯例,征得所有署名作者的同意,不得以任何理由故意取消主要研究人员的署名权,或将与该研究在学术上毫无贡献的人员增列为作者。博士后,研究生、以及访问学者等未经导师的同意不得擅自发表完成的工作。
——研究生定期考核,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评阅及答辩严格把关
研究生定期考核主要包括: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在三个月内集中进行开题报告,由导师及指导小组对其选题新颖性及可行性进行评价和指导;研究生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学,由指导小组对其进行中期检查,对研究进展情况和进行考核,并以此为依据推荐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正式答辩之前四个月进行预答辩,全面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和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尤其要对论文中创造性成果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汇报和具体说明,对经预答辩全面审核,确认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情况,要求延期答辩。
在“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感召下,在吉林大学“光电功能超分子组装体系”研究团队老、中、青三代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团队形成了“科学严谨、勇于创新、务实合作”的团队科研文化,也为取得更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培养更多高素质研究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